安顺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,聚焦全省围绕“四新”主攻“四化”主战略,统筹推进服务“四新”“四化”主战略与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加强组织领导,完善制度机制
为深化 “四新” 服务 “四化” 工作实效,学校于2021年7月高规格组建安顺学院围绕“四新”服务“四化”工作领导小组,由党委书记与校长担任双组长,初期下设四个专项工作组,明确成员单位及职责分工。2025年5月,结合办学优势与特色,聚焦核心服务领域,将工作组优化调整为旅游产业化、新型工业化、农业现代化三个专班。领导小组坚持问题导向,持续健全工作机制,强化统筹调度。各专项工作组紧扣中央及省级战略部署,紧密结合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研创新、社会服务等核心工作有序推进。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常态化工作台账制度,每季度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报送阶段性进展,每年12月31日前提交年度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,形成闭环管理机制,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实。
二、发挥办学优势,突出服务成效
各专班结合自身办学职能及办学优势,在学科专业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。
学科专业建设方面,我校持续推进 “材料与航空”“ 数学 ”学科建设,“航空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”获批立项。为服务旅游产业及乡村振兴,新增艺旅结合课程,着力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。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通过专业学位授权预评估。邀请复旦大学博士团队、著名学者石培华、李锦宏等对学科建设及硕士点建设进行论证,推动旅游学科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人才培养方面,我校学生在 “第十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”贵州赛区(电子赛、软件赛)中累计获奖 28 项。实践教学方面,2025年5月,美术学、舞蹈学专业师生赴黔东南雷山县乌东、旧州及龙里、遵义等地实践教学基地,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,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。
科学研究方面,我校获批 2025 年贵州省教育厅 “百校千企揭榜挂帅”项目1项、成果转化项目2项,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7项、“两城三基地”项目1项;立项省社科联理论创新课题1项,获批创新团队1项,横向项目“贵州旅游行业发展报告”顺利启动。成果产出上,师生发表 SCI 论文12篇、中文核心1篇,申请发明专利3项;22项学生大创项目结项(其中国家级1项),均聚焦涉农领域。与科大讯飞、象新力等企业联合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;通过与安顺市生态环境局、西秀区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共建实习生及毕业论文双导师制,搭建校企合作桥梁。学术交流层面,成功承办第十一届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国际会议(ISSSR 2005),吸引5个国家300余名代表参会。
社会服务方面,我校承接150厂残余应力检测、高新区检测中心理化性能测试等企业技术项目;选派教师赴威宁县开展科特派工作,对口服务15家企业并实施 2 次技术指导,助力当地新型工业化。文化赋能方面,2025 年4月组织60名师生排练民族特色节目,助力第十九届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;5 月在牛蹄关村举办乡村振兴文创作品展,展出作品30套。智库建设获突破,旅游学院教师陈斌《关于建设避暑旅居度假小镇小寨培育“凉资源”变“热经济”的新质载体的提案》获省长签批,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
为进一步服务主战略,统筹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,拟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遴选专班成员与工作团队,加大资金投入与项目扶持力度,着力提升在新型工业化、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的服务能级,推动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系统性跃升。